媽媽想知道什麼
貼心衛教資訊
中醫衛教資訊
懷孕期間飲食禁忌
減少刺激性食物
懷孕期間也不可以食用刺激性食材,如辛辣調味料、酒類等,會影響胎兒的成長。在常用溫補湯品,如藥燉排骨、薑母鴨等,因有當歸、肉桂等活血藥材,也應避免。
禁止生冷涼性食物
對於生食如生魚片、生蠔等等都應避免食用。寒涼食物如冰品、西瓜、水梨、柚子、奇異果等也要少吃,以免容易腹瀉、腹部疼痛等狀況。
避免破氣活血食材
懷孕期間,首要注意不可食用破氣、活血等中藥食材,如乳香、川七、紅花、地龍等。因為這些中藥食材會使子宮收縮加劇、可能造成異常出血,甚至導致流產狀況。
多食用改善貧血食材
可多食用含鐵質的食材,如紅肉、文蛤、肝臟等含有豐富蛋白質可幫助鐵吸收。多吃深色蔬菜如紅莧菜、蕃薯菜等含鐵質及葉酸等。但仍要留意到不可過量要營養均衡。
孕期生活運動注意事項
中醫養胎理論,在懷孕初期,需留意胎兒與子宮內成長狀況,減少提重物、激烈運動等。
在懷孕中後期也需要為後期負重胎兒及生產時的體力做好準備。體宜動而不宜逸,毋久立久坐,毋久行久臥。「妊娠六月,…,身欲微勞,無得靜處,出游於野」,「妊娠七月,…,勞身搖肢,無使定止,動作屈伸,以運血氣」適當的運動可以讓筋骨體力增長、氣血流通。
產後不可洗頭,會頭痛一輩子?
古時候生活環境不佳,產後時身體處在經脈空虛、毛孔鬆散,在產後洗頭,容易頭風、頭痛、關節痠痛等。但現在在洗完頭後,有吹風機可讓頭髮立刻吹乾,不必過於擔心會有「月內風」情形。
產後不可以洗澡,擦澡要用燒開水?
古早時候用井水、河水,水中細菌病毒多,若產後傷口未癒合就沐浴洗澡,容易造成傷口感染。現在自來水已較井水及河水乾淨許多,且現在浴室多密閉甚至有暖風設備。沐浴洗澡避免盆浴或泡澡,採用淋浴方式,若有傷口易可貼上防水貼布再沐浴,洗完儘快擦乾身體。
產後生化湯飲用時機
生化湯具有促進瘀血流動、散寒止痛功效。產後需要將子宮內積留的惡露排除乾淨,才不會導致腹痛,影響身體健康。
現在產後大多婦產科醫師都有開宮縮藥給媽媽,以利惡露排除。故要食用生化湯時,需經中醫師診視瞭解產婦子宮收縮或惡露排除狀況,再行建議飲用生化湯,避免宮縮藥及生化湯加劇子宮收縮造成產後大量出血狀況。
媽媽衛教資訊
乳頭問題
扁平或凹陷的乳頭
扁平、凹陷的乳頭有可能增加哺乳的難度,事實上這並非很難解決的問題,足堪欣慰的是上天賜給人類兩個乳房,兩個乳房同時有狀況而無法哺乳的機率很低。
母親可以簡單的測試乳頭的延展性,乳頭扁平或凹陷的媽媽除了進行郝夫曼運動外,在孕期可以購買乳房罩佩帶以刺激乳頭突出,為了避免刺激宮縮一開始每天佩戴半小時,沒有不適再逐漸增加時間,產後可以持續使用,餵奶時再拿下來。不過,即便產前沒有進行任何護理,產後亦可哺餵母乳!
產後儘早讓寶寶開始吸吮是非常有意義的事,在不強迫寶寶的情況下,讓寶寶跟妳有充分的肌膚之親,再從凹陷的那邊乳房開始餵,讓寶寶和妳建立親密的連結。在餵奶之前,除配戴乳房罩外,可用手稍微擠壓以刺激讓乳頭凸出或使用空針吸引以利寶寶含乳。
坊間嬰兒用品店有一種矽膠或乳膠製成的假乳頭,與乳房罩的最大差別在於前者是佩戴著讓寶寶吸吮,後者是沒有餵奶時,佩戴放胸罩與乳房之間,利用壓力輕壓使乳頭突出,餵奶時直接讓寶寶吸吮乳房。
乳房水泡與小白點處理方式
乳頭上出現小水泡:
通常是因為寶寶含乳不正確或吸吮力道太大、吸吮時間太長所引起。
改善寶寶的含乳姿勢就能避免水泡的產生。
而乳頭上的小白點通常和乳腺管阻塞有關。
小白點處理方式:
1.溫水+幾滴橄欖油把阻塞的乳頭泡軟
2.用紗布巾或小手帕輕輕搓揉阻塞的小白點以去除乳頭上的角質層。
3.處理完畢後用手或擠乳器擠乳,讓寶寶吸的效果更佳
4.寶寶吸吮的同時媽媽可以擠壓阻塞的乳管讓乳汁能夠更順利的移除。
5.如果還是沒辦法解決,媽媽可以找專業護理人員以針挑方式處理以避免感染。
如何使奶量上升
在正常情況下,產後即早親餵,即早讓寶寶吸吮乳房,乳汁的分泌量會逐漸增多,產後媽媽在營養狀況良好之下,每日可分泌乳汁約800-1000c.c,在哺乳的前6個月,平均每天乳汁量約為750c.c,之後的6個月約為600c.c,但是,當媽媽飲食攝入熱量很低時,可使泌乳量減少到正常的百分之40至50,對於孕期營養狀況良好的媽媽,如果在哺乳期節制飲食,也會使母乳量迅速減少,對於營養狀況較差的媽媽,若能在產後加強補充營養,特別是增加熱量和蛋白質的攝取量,就可增加母奶量。
影響奶量的因素其實很多,例如:媽媽母體的健康狀況、心理因素、情緒的穩定度,產後賀爾蒙的分泌變化,寶寶的吸吮好不好和頻率等都對乳汁的分泌都有影響,而且產後媽媽的飲食、營養情況也是影響乳汁分泌的重要因素。
對母奶量分泌不足的媽媽,建議以下的方法調整:
1、心理調適
給自己相對的正能量,相信自己有能力哺喂自己的寶寶,有正向的的想法與情緒,並有信心才能堅持母乳哺餵,外加要放鬆自己的心情,不是沒奶,就是不愛孩子,就是罪惡,千萬不要有這樣的思維。媽媽產後休息足夠、心情愉快,這樣可讓大腦促進催乳激素的分泌,最好能親子同室,不管在家坐月子或是到月子中心做月子,能多與自己的寶寶接觸,寶寶的氣味、表情、動作、皮膚等都是催乳激素分泌的激發劑。
2、 寶寶多多吸吮
將寶寶放在媽媽身邊,按寶寶需求餵奶,夜間間隔時間可長一點,但不可不餵奶,反而在夜裡媽媽泌乳激素反而分泌較多,另外,寶寶吃奶時最好能吃到後奶的部分
3、充足水分攝取
對產後媽媽來說,水分的攝取足夠相當重要,多喝湯、多喝飲品、或者是多喝開水,都是保證水攝取的有效方法。
4、配合食材催乳
民間有許多催乳的食材療方不仿試試,比如新鮮鯽魚或是鱸魚熬湯,豬腳燉花生或是黃豆,酒釀雞蛋花湯或是烏骨雞熬湯等。
母乳該如何保存
可存放在無菌、密閉的容器或儲乳袋,每個容器請明顯標註擠奶日期、時間、名字及擠出的奶量。
室溫下:可保持 3-4小時
冷藏室:可保持5-7天
與冷藏室隔開之冷凍室:可保持 3-4個月
攝式零度之冷凍室:可保持 6-12個月
不同時間擠出的母乳需要在相同的溫度下才能混合,母乳儲存不要放在冰箱門邊而應該放在冰箱的內層,以免開關門而影響溫度及母乳保存的質量。
乳腺管阻塞及乳腺炎
產後乳腺炎和乳腺管阻塞
產後未即早親餵,乳房部份的奶水沒有移出,輸乳管被黏稠的乳汁塞住,就會發生輸乳管阻塞。乳房產生局部硬塊及疼痛,表皮皮膚可能會泛紅,如果乳汁再沒有加強移出,就會造成乳房組織發炎,稱為非感染性乳腺炎,倘若乳房被細菌感染,稱為感染性乳腺炎,乳腺炎的症狀包含:乳房局部有非常疼痛的硬塊,皮膚發紅,有時媽媽還會有發燒且疲憊的狀況。
一、造成乳房的奶水沒有被移出的因素
1.餵奶次數不夠多
2.媽媽太疲累或是很忙碌
3.寶寶吃奶較不配合,可能是因為寶寶愛睡覺,常一覺到天亮,或餵食不規律
4.寶寶含乳及吸吮姿勢不正確,沒有把奶水移出來
5.寶寶吸吮不好,媽媽又沒適當的用手擠乳或是擠奶器移出乳汁
6.媽媽的衣服太緊,通常是胸罩,尤其當晚上睡覺也穿時,或是躺著壓到乳房也會阻塞一部份輸乳管
7.媽媽在餵奶時用指頭壓住部分的乳房,會阻塞奶水回流,或是特殊乳房,大乳房,因為乳房下垂嚴重的關係,使得下垂部份引流較差
8.媽媽的壓力及過度工作,可能減少哺餵寶寶的次數及時間
9.乳房外傷皮膚表皮不完整,細菌侵入組織,造成炎症反應
10.乳頭皸裂使細菌進入乳房組織,而造成乳腺炎
二、處理方式
1.勤餵奶,媽媽要自己找時間多休息,減少餵奶之外的事務,讓寶寶按需求吃奶,寶寶想吃的時後就餵他
2.當寶寶在吸吮時,媽媽可以適當輕柔地按摩乳房硬塊的周圍
3.在兩餐哺餵間冷敷可以減輕疼痛,或是降低炎症的反應,但在餵奶前20~30分鐘可以熱敷,幫助奶水容易被吸出來
4.即便是乳腺炎了,仍可以持續親餵母奶,並不會增加寶寶感染機會,及乳腺炎症狀
5.如果媽媽真對發炎的一側乳房有所顧忌,不想親餵,也一定要將奶水移出來,才能改善症狀
6.可以試試看從沒有感染一側開始餵食,等到奶水開始流出時,換到阻塞或感染那一側讓奶水比較容易被吸出來
7.每次餵奶時以不同的餵奶姿勢餵奶,可以吸出乳房不同部份的奶水
8.適當調整餵奶的姿勢,讓寶寶的下巴正對著硬塊處,可以幫助阻塞處奶水的排出
三、治療方式
倘若乳房的奶水被移出來後,輸乳管阻塞或乳腺炎會慢慢改善,但若乳腺炎症狀非常嚴重,且出現明顯的發燒,疲憊、食慾不振症狀,或是乳頭也有破皮皸裂的狀況,或是有適當移出乳汁但二十四小時內媽媽症狀未改善,必需就醫並加上抗生素的治療使用。
乳腺炎最常見的細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,或是鏈球菌感染,一般都須以抗生素治療,一旦使用藥物,即使症狀改善了,藥物使用也須有一定療程,不能任意停藥,如果提早停藥,再復發的機會大大增加,一般這些抗生素,都是在專業的醫師處方之下使用,並不會影響到寶寶,媽媽仍然可以餵奶,不用過份擔心。
哺餵母乳的好處與重要性
營養最符合寶寶的營養需求
■ 無論在質或量方面都比牛奶更適合寶寶的需求。
■ 母乳中所含的乳糖和脂肪酸,是寶寶腦部發展的基本成分。
■ 母奶中適量的磷質可促進鈣質吸收,幫助寶寶成長,且母奶可供給寶寶較多的鐵質及維生素。
增加寶寶對疾病的抵抗能力
■ 媽媽生產後立即做親餵,提早寶寶吸吮動作,八小時內會分泌量少、且微黃的乳汁稱為「初乳」,含豐富營養和抗體,可增強寶寶對疾病的抵抗力並幫助胎便的排出。
■ 「初乳」含較豐富抗體,可抑制細菌或病毒侵入腸黏膜。
■ 母乳中所含的免疫物質,可維持達到產後4-6個月,可幫助寶寶抵抗疾病,較不易感染呼吸道及消化道的疾病或過敏疾病。
促進寶寶心理健全發展
■ 餵養母奶可讓寶寶感受到母愛的溫暖,有利於情緒的穩定和心理的成長。
■ 親餵母奶可滿足寶寶吸吮的本能,使心理發展健全而產生更好的安全感,促使寶寶容易適應社會發展。
■ 餵養母奶使寶寶在發展與母親早期的關係之中,可獲得更多的依附關與滿足情感。
安全、衛生、經濟 、方便
■ 餵養母奶可免沖泡牛奶及消毒奶瓶的麻煩;母奶容易消化吸收,又可避免寶寶腸胃不適。
■ 母奶最為經濟,可減少家庭的經濟開支。
■ 親餵母奶可使寶寶顏面肌肉、下巴以及鼻子的通道得以發育良好
母乳的產生
乳汁的產生,是在胎兒娩出後,胎盤從子宮剝離完,刺激腦下垂體分泌大量的泌乳激素及催產素而產生來的。泌乳激素掌管的的是乳汁的製造,催產素則是乳汁的排出。
泌乳激素在於寶寶吸吮媽媽乳房時,會刺激媽媽大腦的腦下垂體前葉,分泌泌乳激素,而泌乳激素經由血液送達到乳房,使乳房中的泌乳細胞製造出乳汁。
而同樣的寶寶吸吮媽媽乳房時,也會刺激媽媽大腦的腦下垂體後葉分泌催產素,催產素經由血液傳送到乳房,使乳腺泡周圍肌肉及輸乳管壁上的細胞收縮,經由輸乳管道輸乳,而使乳汁容易經寶寶吸吮而排出。
懷孕期間肢體運動
1.腿部運動
懷孕開始,每天5-6 次,可幫助增強骨盆腔肌肉以利生產。
2.盤腿坐式
懷孕三個月開始,每天5-30分鐘,可幫助鍛鍊腹部的肌肉及關節韌帶張力,防止懷孕末期子宮壓力而引起的痙攣抽筋。
3.脊柱伸展運動
懷孕四個月開始,每天二回,每次三回,可以減輕懷孕所造成的腰酸背痛。
4.產道肌肉收縮運動
懷孕六個月開始,每天二回,每次三回,可以減輕懷孕時與生產時所造成的腰酸背痛。
5.腰部舒緩運動
懷孕六個月開始早晚5-6 次,可以減少腰酸背痛,以利生產時可以加強腹壓及陰道
彈性,促進胎兒順利娩出。
6.膝胸臥式
懷孕七個月開始,早晚一次,每次 2-5分鐘,有助胎位不正之矯正。
寶寶衛教
寶寶哭個不停怎麼辦?
才剛餵過母奶寶寶就又哭個不停,這會讓媽媽不禁擔心是否奶水不足。
但此時應該冷靜觀察並判斷孩子哭的原因。
※ 喝奶後打嗝了嗎?
※ 是不是尿布濕了?
※ 是否有流汗?
※ 有發燒嗎?
有時候雖然這些問題都已排除,而且母奶也很充足,但孩子還是哭個不停。這種現象也許是因為孩子感染到媽媽慌亂不安的情緒。因此,母親本身要有自信,媽媽從容不迫,寶寶也會跟著安靜下來。不過,平常不太哭的孩子卻變得愛哭﹑或是哭的方式和平常不一樣時,就要特別注意了,有可能是生病的徵候,此時要注意下列幾點:
(一)量體溫:平常就要量體溫並記住測得的體溫
(二)檢查全身檢查是否有濕疹﹑尿布疹或被蚊蟲叮咬
(三)觀察哭的方式:
1. 大哭不睡→可能是急性中耳炎等耳朵的感染性疾病
2. 大哭個幾分鐘後突然不哭了,此種情況週而復始,
有時身體甚至會捲縮像腹痛的樣子。排便中帶有鮮血→可能是腸套疊
(如果有1﹑2的症狀,應立即向小兒科求診)
寶寶常見的皮膚問題
(一)脫皮
1.表皮與真皮的基底膜上不發達,表皮容易脫離真皮
2.寶寶出生前長時間泡於羊水內,軟化的皮膚增加脫皮的機會
(二)粟粒疹
40-50%的新生兒均有些皮疹,出現於臉部尤以鼻頭、前額、兩頰最多,呈針頭大小之白點狀。這是由皮膚角質層之皮脂分泌物堆積形成,不需要任何治療,通常在3-4週內消失。
(三)新生兒毒性紅斑
這是新生兒期一種良性自癒性皮疹,包括紅斑、丘疹狀突起或有時出現膿皰,可出現於全身任何地方。皮疹處皮膚於顯微鏡下,可見嗜伊紅性白血球浸潤,故雖然其原因不明,也有人認為是對肥皂,油類等物質過敏所致。此狀況通常於出生3-4天後出現,兩週內消失。臨床上需與皮膚細菌感染,作鑑別診斷,後者可由染色看到嗜中性白血球為主,並可找到細菌。
(四)脂漏性皮膚炎
1.皮脂腺分泌過多,在出口處阻塞所引發的皮膚發炎
2.眉毛、頭皮上會產生黃色鱗屑樣皮脂
3.四到五個月大左右會脫落完畢
4.以清水擦拭寶寶的患部(勿用肥皂),保持清爽
(五)蒙古斑
1.約有80%的東方寶寶出生時就會有
2.一種棕色或青色的平坦斑塊
3.出現於臀部、下背部、足部,或身體各處
4.皮膚深處含有的黑色素細胞所引起的皮膚變化
5.二到三歲左右會逐漸變淡,最晚大約六歲前會完全消失
寶寶尿布疹的成因與照護
一、寶寶尿布疹常見原因
寶寶整天包著尿布不透氣,尤其當寶寶漸漸長大,排尿量漸漸變多,或是純母乳的寶寶排便次數較多的情況下,屁屁潮濕且受到大小排便的刺激,容易造成皮膚炎。
二、尿布疹狀況
肛門周圍及屁屁表面皮膚泛紅或有小疹子,狀況嚴重時可能出現水泡,觸碰時會痛,當尿布濕時也會因為刺痛而不適或哭泣。
三、 如何護理
1. 勤換尿布,或使用護臀霜。
2. 每次大小便後,用溫水清洗並擦乾(盡量不要使用爽身粉抹在臀部,會增加皮膚的刺激性)。
3. 讓寶寶趴著(注意面部不要朝下),掀開尿布適當暴露屁屁,可減少刺激和保持屁屁乾燥。
寶寶如何瓶餵牛奶及拍打嗝
新生兒初哺餵時奶量約20-30cc,隨著生長發育需逐漸增加。
一、如何泡奶
準備好寶寶這餐要喝的奶量的溫開水至消毒過的奶瓶中,再放入所需要的奶粉量輕輕搖勻,滴一滴奶水至手腕皮膚觸感覺溫度(調奶水溫40-60度),若不會太燙即可餵食(沖泡奶粉前需先詳細閱讀奶粉罐上之說明,每家奶粉公司制定的奶粉與水量標準不相同,另外須注意其標示所需奶粉量為”平”匙)。
二、餵奶
1. 將嬰兒抱起採搖籃式抱法,並注意勿平躺餵食,以防奶水流入耳咽管。
2. 用奶嘴輕觸寶寶嘴角,引起尋乳反射(嘴巴張大找尋奶水的動作)。
3. 將奶嘴放入口腔中,注意奶嘴須置於舌頭上方。若發現奶水直接由嘴角流出,應檢視是否舌頭被奶嘴項至後方。
4. 奶瓶餵食時應注意奶瓶內奶水充滿奶嘴(斜放),以免嬰兒吸入空氣而造成吐奶或脹氣。
5. 奶水應於沖泡後兩小內餵完,以免滋生細菌。
6 .餵食結束後,要幫寶寶抱起拍背打嗝排氣。
三、奶瓶消毒
1. 餵奶完後應立即將剩餘的奶水倒掉,將奶瓶、奶嘴及瓶蓋分開,以清水沖洗,並用奶瓶刷刷洗乾淨。
2. 把所有清洗好的奶瓶放入奶瓶消毒鍋內,放一點水倒入清毒鍋內,接上插頭電源消毒20~30分鐘待奶瓶冷卻後即可使用。
寶寶大便的觀察與便秘
出生一個月內的寶寶平均一天解五、六次大便,與吃奶的次數相當,只要寶寶的體重有適度增加,營養吸收正常,純母奶的寶寶大便性狀會較稀較水些,次數也會多一點。
大便的形狀及顏色
喝母奶的寶寶
金黃色或淡綠色,水水的、大便內有奶的凝塊,量多
喝配方奶的寶寶
黃色或墨綠色,比較固體狀,有臭味
便秘的型態
並不是好幾天大一次才叫便秘,大便的樣子不對,造成排便的困難都叫「便秘」。
可能的情況
1.一天一次但便便太硬
2.兩三天都不大便
3.寶寶在解便的時候太過用力造成肛門受傷
可能的原因
1.器質性問題:先天性巨結腸等潛在問題,嬰兒出生的頭一天是否有順利解出胎便,如果解出胎便的時間過度延遲,或伴隨厲害的腹脹,則要懷疑有可能是巨結腸症。
2.飲食不當:寶寶吃的食物偏重高蛋白,缺乏碳水化合物,水分攝取不夠,低殘渣的食物或飲食量太少
3.遺傳性:爸爸媽媽如果容易便秘,寶寶也有可能遺傳便秘
處理方法
1.可在餐與餐之間,讓寶寶喝一些水
2.嬰兒按摩可以使腸蠕動增加,改善便秘
3.用溫度計塗抹一點凡士林來刺激肛門
4.用一點薄荷油擦在肚臍周圍附近的皮膚,不建議常常使用
5.不能自行將奶粉泡濃來治療便秘,會使寶寶的腎臟負擔加重
新手爸媽照顧重點
0-1個月照顧的重點
頭部
新生寶寶的頭部上方有一塊摸起來軟軟的地方,形狀有點像菱形,稱作「前囟門」,而在頭部下方有一塊比較小的區域,稱作「後囟門」,前囟門大約在12至18個月左右會逐漸癒合後囟門大約在2至3個月左右就會癒合。
頸部
新生寶寶的頸部尚未發育完全,頸椎支撐力薄弱,無法支撐頭部,所以在抱起或是放下寶寶時,一定要支撐住寶寶的頸部,避免寶寶的頭部受傷。
視力
寶寶的視力範圍,大約在18至20公分左右距離的物體,對黑色和白色最敏銳。
眼睛
最常見的情況是泛有血絲、有眼屎、眼瞼內翻、鼻淚管阻塞等,一般來說大約6個月後情況會有改善。
呼吸
脈搏比成人來得快,平均脈搏速度約每分鐘120-160下,呼吸也比較快、淺,速度大約每分鐘40-50次左右。
皮膚
寶寶的臉頰、身體、頭皮、耳朵內、生殖器等處,在剛出生時會覆蓋著一層薄薄的淺黃色胎脂,因為寶寶的皮膚表層薄弱,所以肌膚上會覆蓋一層薄薄的胎脂。出生後會逐漸脫落,不需要特別摳除,只需要使用清水正常擦拭寶寶肌膚即可。
肚臍
新生兒的肚臍會留有一小段尚未脫落的臍帶,日常護理只需要保持臍帶乾燥,或在洗澡後用酒精擦拭即可,大約在出生後1至2週就會自然乾燥脫落。
排便
胃腸蠕動較快,喝母乳的寶寶,大便通常會呈現比較稀的金黃色狀態,排便得次數可達一天8-10次。
新生兒黃疸
當寶寶出生3-5天時,會出現黃疸症狀,約在出生5-7天後,黃疸症狀會加深,到出生7-14天後就會逐漸消退,造成黃疸的原因,是因為體內膽紅素濃度上升的關係,膽紅素是紅血球的代謝物,一般來說膽紅素會經由肝臟代謝,以維持正常的濃度,新生兒的肝臟功能尚未成熟,因此膽紅素的濃度很容易就會上升,母乳寶寶的黃疸症狀也會持續比較久,因為母乳中的荷爾蒙會抑制肝臟酵素的活性。
打嗝
寶寶的腸道消化系統尚未發育完全,加上胃部的賁門比較薄弱,因此吃進去的奶水很容易因為外力而出現溢奶的狀況。在寶寶喝幾口ㄋㄟㄋㄟ之後,可以先幫寶寶拍打嗝,待順利打嗝之後再繼續餵奶。
吐奶
寶寶喝完ㄋㄟㄋㄟ一段時間後,可能出現吐奶的狀況,是因為寶寶的消化系統受到刺激,胃部反覆收縮的緣故,是一種反射性的動作,要注意餵奶的次數以及餵奶時姿勢。
寶寶喝水量
六個月以下時,每天每公斤攝取100-150c.c的水分(包含母乳或充泡的奶粉量)。
例如寶寶三個月,體重4公斤,則一天攝取的液體約400-600c.c。
全方位產後護理照護服務
月子中心 為媽媽及寶寶打造最優質的產後護理照護服務,讓媽媽在產後無後顧之憂,盡情享受迎接新生兒的喜悅